皖ICP备15015255号-1
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分析,2024 年中国汽车进口 70 万台,同比下降 12%,自 2017 年以来已连续 7 年持续下降,这体现了进口车在中国竞争力逐步下降1。导致进口车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如下:
国产车崛起
技术进步:国产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,如比亚迪的 DM-i 超级混动技术、刀片电池技术,以及吉利、长城等在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进展,使国产车在性能、续航里程、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与进口车的差距逐渐缩小,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,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汽车科技配置的需求。
品质提升:国产汽车在生产工艺、零部件质量、整车装配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,车身外观的缝隙均匀度、内饰的质感和做工精细度等都有了很大改善,车辆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大幅提升,减少了消费者对于国产车质量的担忧。
产品丰富:国产车的产品线日益丰富,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推出了众多车型,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百花齐放,涵盖了轿车、SUV、MPV 等各种车型,以及从入门级到高端豪华的不同级别产品,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,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2。
性价比优势:国产车在保持品质提升的同时,价格相对稳定且具有优势,在同等配置和性能水平下,国产车的价格往往比进口车低很多,具有更高的性价比,吸引了越来越多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。
国际品牌本土化加速
国际汽车品牌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、研发中心等,实现了零部件的国产化采购和生产本地化,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,同时也能够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进行产品的定制和优化,使本土化车型在价格和适应性方面都更具竞争力,从而对进口车市场造成了冲击2。
市场需求结构变化
电动化转型: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加速,中国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旺盛,而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技术、产品和市场推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,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,相比之下,进口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和发展相对滞后,进口燃油车的需求则因电动化的推进而持续萎缩235。
消费观念转变:消费者的购车观念更加理性和务实,不再盲目追求进口车的品牌和身份象征,而是更加注重车辆的实际性能、品质、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等因素,国产车在这些方面的不断提升使其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,从而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6。
其他因素
进口车价格因素:进口车由于关税、运输成本、品牌溢价等因素,价格普遍较高,在经济形势不确定或消费者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,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国产车6。
售后服务问题:进口车的售后服务网络相对国产车来说可能不够完善,维修保养成本较高,零部件供应周期较长,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,使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对进口车望而却步6。